羅增(zeng)斌:高水平建設中國科技城(cheng)
8月22日(ri),《經濟日(ri)報》在頭版(ban)頭條刊發(fa)(fa)了綿陽創新(xin)引(yin)領高質量發(fa)(fa)展(zhan)紀實,并在10版(ban)刊發(fa)(fa)了綿陽市(shi)委書(shu)記羅增(zeng)斌的署名文(wen)章,署名文(wen)章全文(wen)如下:
高水平建設中國科技城
中共綿陽(yang)市(shi)委書記 羅增(zeng)斌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綿陽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地位重要、責任重大。黨中央對綿陽發展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對綿陽科技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為我們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dang)前,綿(mian)(mian)陽(yang)正處于(yu)培育發展新(xin)動能(neng)、塑造(zao)發展新(xin)優勢的關鍵期。我們明確“一(yi)頭抓(zhua)國家(jia)戰略科(ke)技(ji)力量建設、一(yi)頭抓(zhua)產業(ye)技(ji)術創(chuang)新(xin)和(he)全社會創(chuang)新(xin)創(chuang)造(zao)”的方向路徑,堅持(chi)把(ba)科(ke)技(ji)創(chuang)新(xin)作為綿(mian)(mian)陽(yang)科(ke)技(ji)城(cheng)(cheng)建設的核心價值所(suo)在,突出科(ke)技(ji)立(li)市、創(chuang)新(xin)強(qiang)市,全面(mian)提升綿(mian)(mian)陽(yang)科(ke)技(ji)城(cheng)(cheng)創(chuang)新(xin)能(neng)級,努力為國家(jia)提供更(geng)多高質量的科(ke)技(ji)創(chuang)新(xin)供給(gei),更(geng)好服務(wu)國家(jia)高水平科(ke)技(ji)自立(li)自強(qiang)。
搭建“三大平臺”,著力構建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戰略科技平臺是“國之重器”,我們充分發揮綿陽戰略科技力量優勢,爭取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科研院所、企業爭創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國省級重點實驗室,著力打造科技城實驗室,不斷提升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產業創新平臺是基礎研究走向產業化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我們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建設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更多落地。功能服務平臺是促進創新資源要素高效流動、集聚轉化的連接器和加速器,我們聚焦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科技金融、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科技中介等領域,建設一批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聚焦“三大環節”,著力健全完善科技創新鏈條。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供給,我們提高財政資金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比例,對頂尖科學家領銜實施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落實給予長期穩定的專項經費支持,以及在科研路線、團隊選聘、經費使用等方面賦予完全自主權政策。技術攻關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我們瞄準新型顯示、智能裝備等重點領域,以及北斗導航、衛星互聯網、資源勘探開采、復雜地質條件道路交通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卡脖子”問題,牢牢把握科技創新和發展主動權。成果轉化是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融通的核心內容,我們加快建立面向科研院所、高校的中試平臺,促進科技成果中試熟化,提供全程技術研發解決方案,著力打通“研發—工程化—產業化”的創新鏈條,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抓好“三大主體”,著力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效能。科研院所是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我們大力推進“招院引所”,更大力度吸引國內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龍頭企業等遷入或在綿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區域總部、研發平臺和創新載體,提升綿陽科技創新水平。高校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我們加快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推動在綿高校由教學型大學向特色鮮明的教學科研型大學轉型,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提升創新源頭供給和人才供給作用。企業是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我們組建龍頭企業牽頭、科研院所和高校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培育科技型領軍企業和創新型頭部企業,打造綿陽企業的“科技高峰”;實施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劃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打造綿陽企業的“科技高原”。
布局“三大領域”,著力強化科技創新支撐保障。產業是創新的承載,我們重點從工業和種業兩個方面進行突圍,制定實施《綿陽市集中精力大抓工業24條措施》,大力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和制造業補鏈強鏈延鏈綿陽行動計劃,一手抓存量擴張,一手抓增量招引,著力提高產業配套率,增強企業根植性和競爭力;深入實施新一輪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打造全國種業強市,努力為國家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作出綿陽貢獻。人才是創新的支撐,我們深入實施“科技城人才計劃”、科技城博士集聚行動和“綿州育才計劃”,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融合創新研究生院,加強外來人才引進和本土人才培養,不斷聚集高端創新人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壯大青年人才隊伍。環境是創新的保障,我們從健全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和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兩個方面發力,從制度環境、政務環境、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四個方向入手,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爭取更多對科技企業和高端人才的激勵政策,積極創建國家級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推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創新氛圍濃厚活躍。
